1956年5月,在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与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的牵头下,国家批准成立了一个研究明代历史文化,以及明朝皇帝陵墓的项目,当时就决定挖掘一座明朝皇帝的陵墓,用出土实物研究最有信服力。那明朝皇帝中除了下落不明的朱允炆外合法股票配资公司,都有葬身之地,为什么偏偏选中万历呢?
很简单,排除法,首先被排除的是南明的四个皇帝,因为他们身处国家动乱时期,无力大兴土木,建造陵墓;而且他们的下场都比较凄惨,能够入殓都算是非常不错的了,更别说有什么珍贵的物品随葬,研究价值在当时的研究人员看来,大打折扣。
其次被排除的是朱元璋的明孝陵,一来朱元璋再造山河,一统华夏,功在千秋,他的陵墓不合适也不能动,二来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是北京副市长吴晗,而明孝陵在千里之外的南京,在交通不方便的上世纪,跨地协作多有不便。然后被排除的是朱祁钰
明孝陵
众所周知,因为夺门之变的缘故,朱祁钰虽然是皇帝,但下葬的时候是以藩王的身份和礼仪下葬的,陪葬物也都不属于皇帝的品阶。虽然后来朱见深承认了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嘉靖帝朱厚熜还曾给这位同是藩王入继大统的曾叔公翻修陵墓,但都是动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仍旧那样
展开剩余76%因此开掘朱祁钰的坟墓,不会找到符合当时皇帝身份的东西,还会偏移项目、研究明代帝陵出土物的目标,所以还得从明十三陵中选。十三陵中规模最大,埋藏东西最多,最具有考古价值的当属永乐帝朱棣的长陵,这也是当时考古团队的首选目标,并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
但长陵毕竟是明朝迁都北京后的第一座帝陵,也是大明王朝在北方的祖陵,保护力度是十三陵中最强的,光是外围的宝城就是夯土实心浇筑,考古人员找了几个月都没有找到长陵的地宫入口,而且通过探测,地宫在地下二十七米处,当时的条件、发掘难度非常大
电视剧中的朱祁钰
电视剧中的朱棣
当时有人提议直接从宝顶开始挖,但考虑到这样做会使整个地宫塌陷,到时候大量的文物都会损毁,整个长陵也会被严重破坏,因此放弃了。跟着被排除的是崇祯帝的陵墓,虽说是帝陵,但崇祯毕竟是明朝作为大一统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上吊而亡
虽然清军入关后,为了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拉拢民心将崇祯帝入葬思陵,但没什么陪葬品,规模也远远不及其他皇帝。接下来排除了在位十个月的朱高炽和二次登基的朱祁镇,一个提倡节俭一个废除殉葬,导致二人的陵墓规格都非常小,当时的考古专家感觉,多半也挖不出特别值钱或者特别有研究价值的东西
常言道贼不走空,明武宗朱厚照的陵墓被盗过,也被排除了,而天启帝朱由校的陵墓呢,据说由于大太监魏忠贤常常中饱私囊,皇帝的陵墓也修建得偷工减料,地宫漏水,也不方便考古工作的进行。
十三陵地图
朱由检的长陵
而朱瞻基、朱见深、朱佑樘、朱载坖和朱常洛的陵墓呢,也是非常中规中矩的,而考古专家想挑个大的,一来更容易开掘出更多的陪葬品,了解明朝时期的陪葬风俗,二来也符合那个时代,批判封建王朝上层奢靡之风的社会主流思想,那么只剩下了嘉靖帝朱厚熜的永陵和万历帝朱翊钧的定陵可以选了
考古专家们首先选择了朱厚熜的永陵,结果经过探测发现,里面大面积的积水,大多文物可能已经被泡坏,开了永陵大概率得不到研究所需的东西,还会使得积水外溢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最后选中了明定陵。就在考古学家们选定定陵后,定陵的宝城塌了一角,露出了地宫入口,于是考古学家们顺着入口就挖掘了起来
此次挖掘一共出土文物4998件,个顶个的国宝,包括金丝翼善冠到十二龙九凤冠,再到万历帝的龙袍,无数的奇珍异宝重现人间。但随后而来的就是各种灾难,比如最珍贵的陪葬物、皇家的罗纱织锦,颜色鲜艳工艺精湛,但由于国内当时没有很好的保护能力,比如恒温实验室
定陵地宫
再加上挖掘现场的人又误认为这是字画,直接裱在硬纸板上,还错误地将腐蚀剂当成防腐的涂上去,导致这件珍贵的文物迅速糊成黑色粉末。万历帝和两个皇后的金丝楠木棺椁,本是研究明代墓制的关键实物,也因为上级视察地宫,认为晦气被扔到了山沟里,被百姓当成普通棺椁劈了当柴烧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文物的大规模被损让人痛心疾首,但郭沫若和吴晗还想尝试挖掘长陵,史学界瞬间炸开了锅,无数的学者向中央建议,不要再继续挖掘了。定陵的现状和史学界的反应惊动了周恩来,他亲自下令叫停了长陵的发掘,并做出指示,百年之内不能再动帝王陵。
这条指示也就演变成了后面的,不主动发掘陵墓,只能在帝陵被盗后进行抢救性发掘的原则合法股票配资公司,所以万历帝的定陵成为了我国唯一一座被主动发掘的帝陵,正是定陵的惨状让其他的陵墓,特别是朱棣的长陵躲过了一劫。
发布于:江苏省